研途遇践 | 把握时代脉搏,传递红色之声

发布者:董子婧 | 发布:2024-08-16 | 浏览:41

项目背景

  •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回顾往昔峥嵘岁月,青年们艰苦奋斗,成就了中国今日的和平与发展。立足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勇于接过奋斗的接力棒的意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通知》强调,要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任务要求,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精神关于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工作的重要论述,同时利用教育学科专业优势响应复旦大学助力永平乡村振兴结对帮扶,高教所2021级党支部借助复旦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以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与书信交流活动为载体把握时代脉搏、传递红色之声。

  • 本项目开展聚焦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扎实的调研,将调研成果结合生动的案例面向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的初二学生开展宣讲。

实践地介绍

  • 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城北部的云台山,隶属于复旦大学负责对口帮扶的永平县,学校属全省56个扶贫攻坚项目学校之一,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7%。该校肩负当地发展的重任,当地下一代青年的发展是关乎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持久战,实现地区兴旺的关键。

项目团队

  • 本项目团队成员来自于高等教育研究所2020级和2021级硕士研究生班。团队成员共18人,其中10人为中共党员,实践队员们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实践成果

  • 策划宣讲前,项目成员对接到了复旦大学第24届研支团队员,在其协助下开展了一场书信交流活动。项目组首先为学生列出了提纲,提纲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自我介绍;第二部分是希望学生谈谈自己的近期生活;第三部分是学生的未来畅想;第四部分是政治体悟。接着,项目组收到了来自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初二学生的近50封书信。大多数学生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二十大精神了解不足的情况,希望能听到高教所的哥哥姐姐们的讲解。

  • 针对学生的需求,项目组的12名成员分为四组,策划了四场贴近生活的宣讲,并制作了四支精美宣讲视频,宣讲聚焦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四个方面。项目成员在实践前期对理论及相关案例进行广泛的学习与调研,通过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经历对宣讲受众特征进行了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宣讲内容。

  • 宣讲内容基本按照四个模块展开,即首先通过贴近生活的真实案例抓取受众兴趣;对进行二十大原文解读,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传递二十大精神;再将理论结合实践,拓展更多基于云南省本地的案例;最后进行总结与思考,通过开放式问题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相关知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 项目组同学发挥各自的特长,通过合理的分工,最终形成贴近宣讲受众的四支党课微视频,以及结构完整的理论学习及案例分析调研成果。

  • 第一组的张贵军、林传舜、朱梦琦同学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贴近同学生活的洱海为例,制作了题为“青山绿水蕴福祉,生态文明续发展”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视频:

  • 案例引入:青山绿水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福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由于旅游业的无序发展和农业渔业污水排放,云南的洱海在近三十年内爆发过多次蓝藻危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环境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15年总书记来到云南考察,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在中央的支持和省市政府的努力下,洱海实现了重生。

  • 二十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如今,洱海的发展已经从抢救性阶段过度到了保护性阶段。短暂的整顿阵痛之后,洱海不仅建设了生态环境走廊,而且也越来越吸引全国的游客去洱海旅游。洱海的重生又一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 案例拓展: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我们应当吸取发达工业国家的历史经验,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无疑是科学的,生态环境的衰败往往会导致文明的衰败,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才能永续发展。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虽持续向好,但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治理污染是治标,治本之道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 总结思考:从案例和理论的穿插学习出发,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以此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公民个人应该怎样接续奋斗,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 第二组的卢雨欣、刘明哲、万芮同学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所在的永平县为例,制作了题为“行走乡村路,共话振兴时”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视频:

  • 案例引入:彩云之南的多彩画卷,离不开各具特色的大小村落。走在云南的乡村,白墙青瓦的农家四合院、小桥流水、特色巷道等完美组合令人目不暇接;乡村舞台、文体广场等设施样样俱全;每户农家、每个村民都演绎着小康生活的美好故事。绘就乡村振兴美丽图景,需要执好乡村规划之笔,找对乡村发展之路。

  • 二十大: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就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案例拓展:永平县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揭开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一页。县博南镇花桥村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古村落,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使得花桥村成为打造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的首选之地。花桥村的保护开发以保留传统村落原生态风貌和民俗文化为重点,经过一系列改造,古色古香的古村落风貌特色被完美呈现,并保持着历史最质朴的本色。

  • 总结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勇立时代潮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抱负,逐笔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诗篇。

  • 第三组的高振超、韦姿吉和刘沥尉同学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以云南省党的二十大代表李娜倮为例,制作了题为“传承文化基因,守护心灵家园”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视频:

  • 案例引入:我国的多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诞生了各种各样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延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守护与传承。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普洱市澜沧县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创办人、勐根村党总支宣传委员李娜倮注意到,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正在走向消失,于是将歌曲翻译成汉语,组织村民以歌伴舞的形式传承和保护险成“绝唱”的民族史诗。在用民族文化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同时,闯出了“非遗+旅游”的增收致富幸福路,让民族文化能得到更好地得到保护与传承。

  • 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建设,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要求,要通过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举措,扩大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

  • 案例拓展:众多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成为云南省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云南省红河州,已陆续开发出水—石屏滇南最美乡愁之旅、弥泸一体化区域休闲度假、红河撒玛坝梯田文化旅游体验等重点文旅项目,成为营造文化建设良好环境、建立健全有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体系的重要成果。

  • 总结思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在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总结,还要以身边的典型人物为实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承担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 第四组的杨柳一、李梦欣、任淑珍同学以精准扶贫为主题,以云南省独龙江乡的巨变为例,制作了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好新云南”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视频:

  • 案例引入: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的独龙江乡是我国少数民族独龙族的唯一聚集地,但由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交通闭塞,独龙江乡曾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但十年来,这里的基础设施、旅游业和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4年免费教育、医疗保险等的福利保障措施也进一步保障了村民的生活。如今的独龙江乡实现了跨千年的巨大变化。

  • 二十大: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的宣布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50万人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 案例拓展:被授予时代楷模、人民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等国家荣誉称号的高德荣同志是在我国脱贫攻坚进程中为云南省兢兢业业的基层干部之一。2006年,高德荣被选为怒江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但心系家乡的他很快向组织提出申请,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回到了独龙江畔,为独龙江教育发展、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操碎了心。

  • 总结思考:一段话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今天欣欣向荣的云南离不开伟大的脱贫攻坚战。未来,教育提升、交通改善、水土保持、文化保护等仍然是云南省不懈奋斗的方向。脱贫只是第一步,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坚持乡村振兴,才是边疆偏远地区未来发展的持续努力方向。

  • 在云南当地老师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协助下,四支视频在初二班级放映,取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项目成员也为学生购置校名文具,帮助乡村学生进一步树立大学梦,争当贤少年。在社会实践结束后,高教所2021级党支部将持续关注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学生的发展,持续书信往来,延续云端情谊。

感想心得

  •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山区的青少年也应该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特别是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投入。我相信,只要北斗九年制学校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知,在将来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分成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方面,聚焦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四个方面的内容,开展扎实的调研,并将调研成果结合生动的案例,录制成了四个党课微视频,最终成功地面向学生们播放。这次实践中,我们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一个团队任务。只有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互相学习和提高。在策划和组织实践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安排,如何协调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方案。这些技能不仅可以应用于实践项目,也对我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这次实践成功地培养了我们身为高教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仅要学好知识,更要深入实践、走出教室,关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用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地方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 “通过此次宣讲活动,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宣讲和调研,我发现山区学生们普遍对红色教育知之甚少,他们对国家的历史和发展了解不足,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精神也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而在我们的宣讲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向学生们介绍了二十大精神,并将其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教育的重要性。从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红色教育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作用。在宣讲中,我们讲述了先进人物的事迹,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让学生们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让学生更加理解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认识到要将所学所悟付诸实践,用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学生、好公民。”

实践总结

  •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传递二十大精神,加强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云南省山区学校初中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同时也是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所2021级党支部成员的一次锻炼和实践。

  • 在活动中,我们精心策划,聚焦二十大报告中不同的主题,通过调研和收集案例材料,深入剖析和讲解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初中学生们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知识资料,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二十大精神。为了更好地传递知识,我们将调研成果与案例材料相结合,采用录制微视频的方式进行宣讲,确保学生们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实践和传递红色文化,给了我们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加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加深了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乡村学生提供了一份有益的学习资料,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文化修养,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二十大精神。在活动过程中,虽然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视频的制作需要合理分工合作等等,但这些问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今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成都的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