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概览
(一)项目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党为国家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感悟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以汇聚广大力量,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青年者,国之魂也”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因此,“四史”教育既要抓住关键环节,亦要面向关键群体,组织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薪火代代相传。
基于此,本项目借助复旦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依托上海市蒲公英教育发展基金会,面向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高中学生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学科历史等专业优势,以预备调研、线上宣讲、反馈交流等多元形式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送到同学们中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期望通过此次机会,助力民中学子明晰初心使命,坚定前行方向,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奋进力量,立足当下、赢在未来。
(二)实践地及对接单位介绍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创建于1981年秋,是全国唯一的一所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并于2014年6月成为云南省三所田家炳中学之一,九成以上学生都是来自高寒、贫困山区的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飞起玉龙三百万”的办学目标,从精神塑造、文化浸润和环境育人三个维度,积极创新并全面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新时期民族教育体系,肩负着实现当地兴旺发达的使命。
上海市蒲公英教育发展基金会是一家3A等级的慈善组织,致力于通过发起连接城市和乡村青少年的公益项目和活动,推动教育公平,助力青少年的全人格成长经过多年精益求精的打磨,蒲公英基金会打造了“助梦想启航”结对助学、远程支教课堂和多元文化公益夏令营三大核心项目,积极探索时尚彝绣、沪青帮扶等创新项目。此外,蒲公英在探索中走入校园,大力支持在校学生关注教育公平、投身公益事业,为双方搭建联结平台。
(三)实践成员
本项目团队成员共7人,分别来自高等教育研究所2022级、2021级硕士研究生班,其中4位同学为学科历史专业学生,并包括3名党员、4名共青团员(包括2名入党积极分子),团队成员们均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实践过程
本实践项目采取“云端”宣讲的形式,聚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相关议题,为田家炳民族中学学生带来一堂有声有色的主题班会课。
针对学生的需求,项目组的七名成员分为三组,策划了三场史实与文化、生活相融合的主题宣讲,并制作了三支宣讲“微课”视频,分别以一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各民族团结共进的历史”)、一路(“漫漫长征路,军民鱼水情”)、一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追望大道者”)三个主题展开宣讲。项目成员在实践前期对理论及相关案例进行广泛的学习与调研,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宣讲内容。
“像石榴籽一样”: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各民族团结共进的历史
(1)背景导入:
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属于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多达25个。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边疆省份。因此,民族工作是云南工作的重点,也是亮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来到云南考察,并对云南的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并表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2020年,总书记再次来到云南,勉励云南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继续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融洽的民族关系是云南亮丽的名片,这张名片的打造离不开当下云南儿女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应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民族工作打下的牢固根基。
(2)内容概览:
新中国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为了贯彻这一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云南民族工作,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组建访问团、工作队;二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充分尊重各民族平等地位,消除民族隔阂;四是繁荣区域社会发展水平,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3)反思回顾: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云南各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团结共进,生活方式、教育事业、公共医疗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向未来,云岭大地上的美好生活需要依赖党的领导,需要各民族继续万众一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共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享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荣时刻。
漫漫长征路,军民鱼水情:走进云南寻甸
(1)背景导入:
翻开历史长卷,回望百年长路,驻足彩云之南,俯首寻甸故里。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四渡赤水,成功化险为夷,突入云南。红军于1935年4月28日进入寻甸境内,作出了抢渡金沙江的重要战略决策,并在此发动工农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留下了无数动人故事。根据部署,中央红军于5月9日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红军长征过寻甸,既是两万五千里远征时间上的中间点,也是空间上的转折点。
(2)内容概览:
本课题将从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联结中感受“军民鱼水情”的真谛,遴选“八音钟的故事”和“一把军号寄深情”两个历史事件,讲述军民情深的故事。红军中两大主力军过寻甸,在这里做出了抢渡金沙江的重大战略决定,产生了少年小英雄肖粉香,加深了寻甸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认识,散播了革命火种,留下了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寻甸人民同红军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军民鱼水情”的真谛,也正是这样的军民鱼水情,为红军慢慢长征路增添了些许温情。正是由于红军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严明纪律、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使军民同心同德一家亲,正是这种力量使得长征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3)反思回顾:
万里长征路遥迢,青史长留照古今。长征早已结束,但是长征精神却永远流传。曾经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的人有的已经不在,但是同样作为当今时代的青年人,曾经在他们身上迸发的长征精神,也会在我们身上涌现。八十年风云变幻,曾经的贫穷变成如今的富强,可是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长征精神依然会在青年人的血液中流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追望大道者
(1)背景导入:
复旦大学有一条“望道路”。这是一条并不宽敞,也不显眼的路。它紧靠校门、贯穿东西,但又是一条让人不由得注目的路,因为它所纪念的是复旦大学的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中文全译本的陈望道。陈望道先生是浙江义乌人,1891年出生于农民家庭。他原名陈参一,早年留学于日本。留学期间,恰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热潮传遍全球,他结识了河上肇、山川均等日本马克思主义先驱,一起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毕业回国时,正值五四运动的高潮,他改名“望道”,表达自己展望新的革命道路的志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带领学生发起国文教育改革和学生自治运动,遭到当局镇压,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浙江一师风潮”。
(2)内容概览:
陈望道为翻译《共产党宣言》,忘记寒冷,克服困难,夜以继日,尽心尽力。在陈望道的翻译工作中,还有个关于“真理的味道”的故事:陈望道的母亲看着儿子辛苦翻译日渐消瘦的身影,特意煮了两个粽子,配上一碟红糖,想给儿子补补身子。过了好一阵儿,母亲进屋收拾碗碟,却发现儿子竟是满嘴乌黑,而那碟红糖原封未动。母亲既好笑又好气,便问:“红糖甜不甜啊?”儿子浑然不觉,头也不抬:“甜,真甜。”可墨汁为什么会是甜的?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受千般难。这种信仰的甜味,只有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伟大的真理支撑着他、赤诚的信仰鞭策着他迅速翻译完成了这部在建党前后,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3)反思回顾: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阅读《共产党宣言》不仅要读其文本,还要读其精神。陈望道身居陋室,一盏煤油灯、一块铺板、两条长凳,埋头翻译《共产党宣言》,误将墨水当糖水,还说“非常甜”。陈望道的忘我情形,也是知识分子专注好学精神的体现,而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古人不可比拟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热爱真理的情怀、传播真理的担当,甚至品出了真理的味道,在他身上,真实体现了真理的力量,体现了共产主义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有了这种信仰和精神境界,就一定可以唤起民众,攻坚克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三、实践成果
在当地老师与蒲公英负责人的对接下,三支“云班课”视频在田家炳中学高中部放映,得到了学生们的充分认可,微课内容设计的过程中注重阅读原文、树立问题导向,让同学们得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既知时间脉络,又知前因后果;既总结经验,又吸取教训,加强宣讲内容对于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让同学们得以从历史中感悟道理、汲取力量,带着历史思维寻问题、常思考、找答案,在“四史”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密钥”。
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同学们纷纷写下关于这堂课的心得体会,为我们送来了他们的所思所想,项目成员通过阅读学生们的一字一句,充分感受到他们对于红色历史的认同、对于红色精神的向往,实践项目通过坚持丰富载体,拓宽知识广度,多形式教育引导学生铭记党史国史,致力于让历史思维浸润人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四、实践感想
“党在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助推力。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继续做好高质量人才培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培养高质量人才以为国家建设服务,就要求各学段立足需求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何种方式开展,才能用更好地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我们认为,历史本身就是极具实效性的教育方式之一,能为呼应这一问题找到答案。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动用灵活的方式、利用各类学习资源与丰富学习形式,调动起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其家国情怀。”
“此次项目采取“云端”班会课的形式,联结上海与云南两地,面向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高中学生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让我感受颇多。红色历史是我们党艰辛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思政教育的珍贵学习资源,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帮助高校更好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或作为即将走入教师岗位的学生,我们在此次实践中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时代重托下的历史使命,并将持续关注将这种形式的班会课送到更广阔的学生中间的可行路径,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五、总结展望
本次项目集结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科教学(历史)与教育学专业的同学,结合自身所长,回应党与国家期望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教育中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号召,立足云端、学习四史,面向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田家炳民族中学高中学生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红色历史谱写了中华儿女争取独立、反抗压迫的英雄赞歌,绘就了一幅多民族视角下的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建设美好生活的历史画卷,具备独一无二的立德树人的教育属性,又搭载云端班课的形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学习历史知识,通过他们写下的心理感悟,我们也得以明晰实践发挥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加深我们对于历史的反思、经验与启示,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思政教育与红色历史之重要性所在,需要持续探索、积极创新、久久为功。同时,也为民族地区的学生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有趣的学习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坚定了他们的理想信念,让红色历史本身成为他们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正当武器。实践结束后,团队成员们仍将对开展此类实践活动予以关注,结合自身专业所长促进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