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 高等教育研究所2023年校庆学术报告会顺利举办

发布者:董子婧 | 发布:2024-08-19 | 浏览:43

202359日下午,为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8周年,高等教育研究所于线上和线下同步开展了校庆学术报告会,吸引了校内外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本次活动由副所长牛新春研究员主持,高教所13名教师就“变革时代中的‘教育新论’”这一主题进行学术汇报,内容涵盖思政教育、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教育等多个重要主题。

第一位报告人是徐冬青老师,徐老师报告的题目是《开创思政教育的主体教育学派》。他认为近两年课程思政为师生教育和主体教育提供了结合的可能,师生教育和主体教育之间产生了时代契合。徐老师在主体教育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为例,阐述新时代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培育目标、重点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教育的相关内容。汇报最后,徐老师提出了自己对新主体教育命题的展望。

第二位报告人是陆一老师,她做了《“自然贵族”与“优绩主义”》的主题报告。陆老师指出,该主题背后的主旨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要如何对待才能出众的学生。通过详细分析“自然贵族”与“优绩主义”的发展历史和概念界定,说明“自然贵族”的教育设计有增加社会流动、培养和发扬公民德行的作用。而在现实中,美国的英才教育表现出了自然贵族理想萎缩为优绩主义、“能者多得”的观念替代了“贤能治国”的倾向。最后,陆老师对英才教育的可能发展道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第三位报告人是林荣日老师,林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试论学校组织的性质和功能》。林老师首先探讨了组织的概念以及五个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出学校组织对个体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是个体实现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本报告基于两个理论,探讨了学校组织的性质及六大功能,并进行了论题总结。

第四位报告人是田凌晖老师,她以《教育与乡村振兴:基于江村的研究》为主题进行本次的分享。田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江村教育的历史发展以及在现实中面临的三个困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需求之间的矛盾、农村教育政策供给与需求缺乏精准匹配等问题导致提升农村教育质量陷入困境。乡村教育建设应当关注重点问题、认识乡村教育建设的困难,才能提供更契合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振兴。

第五位报告人是刘凡丰老师,刘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从“三位一体”视角刍议校地合作研究院发展》。刘老师先简单介绍了地方研究院的基本情况,描述现实中合作研究院的现状,说明产学研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刘老师认为,高校研究院的作用是连接产业链和创新链,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高校研究院不仅可以吸引人才,还可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从理想的角度来看,高校研究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第六位报告人是丁妍老师,丁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数字时代教师教学发展的转机》。丁老师在此次汇报中着重介绍了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FD-QM项目。丁老师提出,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学工具不仅能充分赋能教师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精确的画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数字化教学工具还可以优化教育各主体的互动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总之,数字时代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第七位报告人是李会春老师,李老师以近期热议的ChatGPT与教育的关系作为切入点,以《关于ChatGPT和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为题展开报告。李老师认为,ChatGPT改变了人类思考的模式,同时也在教育行业引起大量争议。李老师进而分析ChatGPT热的技术原因,再逐步分析对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和学术伦理的挑战,再重申教育要维护人的主体性地位。最后,李老师从教育改革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第八位报告人是张沛康老师,张老师报告的题目是《自动划时代的劳动力挑战:新技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本次分享中,张老师探讨了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他从机器人技术的替代效应和生产率效应、劳动者的“技术焦虑”、高校毕业生的非标准就业情况、教育改革对人工智能就业替代风险的影响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汇报,并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提出了展望。

第九位报告人是牛新春老师,牛老师报告的题目是《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selections based on non-cognitive abiliti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China 》。通过借鉴心理学中大五人格的测试工具,牛老师在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探讨了高考在非认知能力筛选上的代际差异和性别差异。在探讨的基础上,牛老师也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思考,需要关注到代际之间开放性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其他需要指标筛选价值的变化。最后,她指出高等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人格的养成。

第十位报告人是马莹老师,马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成功”的代价:保研热对名校本科生经历的侵蚀》。马老师通过对部分复旦本科生推免、保研的数据样本收集,分析了推免制度背后的理性价值,同时在对深度访谈材料的梳理中发现了“保研热”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保研热”背景下学生的困境以及学校所面对的挑战。

第十一位报告人是卜尚聪老师,题目为《同步在线教学中大学生出勤特征》。学生课堂出勤问题是大学教育十分关注中心命题,卜老师在其报告中回顾了影响学生出勤的个体因素和课程因素,并从课程与个体因素的交互作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并在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第十二位汇报人是方士心老师,报告的题目是《External and internal predictors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achievement》。方老师的研究基于对疫情期间学生线上学习满意度相关研究的思考,探讨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影响学生课程收获满意度的各类因素,研究表明,教师因素的影响大于环境和设备因素,而课后自学很难弥补线上外在环境带来的障碍;另一方面,学生会将糟糕的外在因素内化成对于线上教学的负面态度和情绪。


第十三位报告人是王欣欣老师,报告的题目是《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与教学现状》。王老师回顾了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演进过程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我们国家大学中的通识教育已经从探寻“是什么”演进到到“如何做”的阶段。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通识课的选课动机具有强烈的兴趣驱动特征,通识教育初步打开了锻炼学生通识能力的“大门”,“高阶”通识能力的培养还是任重道远。

本次校庆报告会在热烈的讨论和踊跃的互动中中圆满收官。悠悠岁月,芳华永驻;百二十载,薪火相传。在复旦大学建校118周年之际,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全体师生将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砥砺耕耘,孜孜以求,永不停步!

©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成都的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