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情况简介
《高等教育史》是高等教育研究所开设的一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2023年6月入选复旦大学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程。课程负责人李会春,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
近年来,本课程内容进行多次优化和调整,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以实现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价值性、经典性和实践性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意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图1 课程班级合影
二、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开展情况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一是通过了解不同国别高教发展的重要制度和观念,让学生对高教发展的文化性和地域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文化意识。二是分析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历程,聚焦近代以来国内教育家以及高校开展本土教育探索方面的不懈努力和精神资源,让学生把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发展和更广阔的历史变迁进行交互,培养学生对本土教育传统的基础性认知和家国情怀。三是带领学生进行复旦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研究,让学生近距离梳理复旦大学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制度演化和重要人物,在提升学生学科专业能力之时,培养学生对本校相关学科发展的情感共鸣,以及学生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在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上,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项目作业双线并进的方式进行。
在理论讲授方面,由任课教师讲授代表性国家高等教育的演化史以及国内高等教育近现代发展历程,围绕高教发展的重要主题进行研讨式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并使学生能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野下对院系和学科发展进行审视;同时,讲授复旦教育系(学科)的发展状况,让学生对复旦教育学科的发展脉络有大致了解,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此外,在档案馆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由档案馆老师讲授历史资料收集和查询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科研方法训练。
在项目作业方面,教师讲授项目作业的目标和基本要求。之后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开展档案图书查询、校史馆学习、小组研讨、个体学习、教师访谈等多种学习形式。这一阶段能对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自主探究、集体协作、批判性思考、学术写作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意识。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挖掘各种史料,充分发挥本院系的历史资源和红色精神,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历史,增加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每2-3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详细集体指导或分组指导,同时根据需求对学生进行个别交流。通过密切的师生互动,可以跟踪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解答学生的疑惑,对学生进行及时纠错和引导。项目作业完成后,学生分组在班级层面上进行讨论、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信息综合能力。
图2 学生课堂汇报
三、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反思
本课程开设以来,除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研究生外,还吸引了来自中文、哲学、历史、物理、生物、新闻等多个院系的学生选课或旁听。总结本课程思政的实践经验,形成一系列可供复制的做法:一是对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和制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意识。二是以院系/学科史项目探究作业助推课程思政实施,以小见大,促进本土化情怀和国际化视野交融,较好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三是教学设计上,关注学生主体性,丰富教学形式,教师讲授、自主探究、小组集体协作、教师专项指导、档案馆和资料室学习、教师访谈等各种学习形式交融,提供多维学习资源和多元视角。
未来本课程将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和提升:一是要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爱国爱校、学术规范和道德意识的培养;二是聚焦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目前不少学生习惯于罗列史实,在整合和分析信息方面具有一定困难。未来本课程建设应在学习目标上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意识培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图3 课程课件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