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上午,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主题分论坛(四)“考试体制与人才成长: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证观测与科学评估”在上海市半马苏河国际会议中心305A举行。分论坛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一研究员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8位专家学者,围绕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相关议题展开探讨。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陆一研究员致欢迎辞,详述筹办此次分论坛的初衷,提出在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希望能与同行分享交流、密切合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事业贡献智慧。随后,她着重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该议题下取得的系列成果,涵盖宏观政策层面的“教育体系再造”“考试选拔与竞争”“大学选育模式”,及微观学生层面的“学习动力”“同伴关系”“大高衔接”等核心议题,倡导以连贯和系统的视角看待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上半场:
分论坛上半场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来自清华大学的韩丰博士后研究员以《“学养”的养成:我国人文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为题进行学术报告,该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传记史研究法,将当代“学养”的教育学内涵归纳为“精深”“广博”“内圣”“外王”四个方面,从全球化和数字化发展的角度诠释了“学养”的时代内涵,分析了“学养”培育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从变革价值理念、打破分科育人模式等方面着手,来完善人文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孙迟瑶汇报了《拔尖学生的学习动力:结构性变化与影响因素》一文。基于“全国一流大学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学生调查”2017年及2023年的数据,研究发现,相比于2017年,2023年拔尖学生平均学习动力强度小幅下降,且学习动力来源有着从内部向外部转移、功利化色彩加强的趋势,学习动力变化的原因与大学教育属性和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留予后续思考。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刘进副研究员以《三门教师:中外精英科学家成长轨迹差异分析》为题进行学术报告。研究利用全国81所“双一流”高校的一万三千余条工科教师的简历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工科大学教师工程实训严重不足。从本科门直接进入硕士门、或从硕士门直接进入博士门、或从博士门直接进入大学门的“三门教师”不仅比例极高,且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认为,这种不同学历阶段、学业学习与大学任教之间的无缝衔接,弱化了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工程实训的能力,也弱化了工科教师科学研究与产业前沿、创新创业等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兼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周彬,以其风趣幽默的风格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不仅向与会人员分享了他在一线教学管理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见解,还以生动的案例对报告进行了回应,并由此阐发了对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思考与期待。
下半场:
分论坛下半场关注考试体制与人才选拔。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王新凤副教授以《多元录取模式下拔尖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基于拔尖学生的问卷调查》为题进行报告。基于拔尖学生问卷调查,该研究比较了拔尖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成就动机、心理韧性、学术志趣等变量上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拔尖学生在创新能力上通常优于普通学生,但随着年级升高,这种优势有所减弱,并显示出学科、性别、家庭背景等不同群体的分化。此外,研究还发现,拔尖计划学生在创新能力各指标上的得分高于强基计划和高校自设项目学生,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批判性思维、心理韧性方面,强基计划学生的优势尚未完全体现。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卜尚聪汇报了《当前高考体系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识别效果评估:兼论强基计划定位与改进方向》一文,基于全国顶尖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调查(2023)数据,分析了总分统招、竞赛保送、强基计划三种选拔路径选才效果的整体差异。结论显示,竞赛保送生表现较好,而强基计划生在学业成绩、创新潜质等方面得分显著更低,认同度更低。文章进一步刻画出四种强基类型,发现基于竞赛标准录取的强基生在成才品质方面与总分统招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对基础学科缺乏足够兴趣的“投机型”和“策略型”强基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均不佳,并据此提出不同选拔路径的改进建议。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方士心汇报了《面向人才选育的高考难度理论分析:认知挑战优先的失分概率》一文,研究构建基于文献和政策的难度评价理论框架,多维度分析高考试题难度,探讨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可能的连锁效应。研究发现,运算难度和审题时长等与熟练度相关的失分概率作用较大,而高阶认知挑战,包括知识点的深广度却显不足,这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选育目标。因此应以 “认知挑战度” 为核心原则提升选拔效果,具包容性和科学性的考试难度设置模型,有助于平衡社会接受度与学术严谨性之间的矛盾。、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柯政对分论坛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点评。柯政教授对三位汇报人研究的时代视角与意义表示肯定,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他提出,教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研究话题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教育研究方法需要科学严谨,以确保研究的质量与结果的可信度。
至此,第十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主题分论坛“考试体制与人才成长: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证观测与科学评估”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