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至29日,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和《复旦教育论坛》编辑部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指导的第四届复旦大学教育研究国际博士生论坛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科学楼成功举办。论坛以线下形式开展,旨在为博士生与青年学者提供交流研究成果、激荡学术思想的平台。论坛征稿反响热烈,共收到215篇投稿,经过多轮评审,最终确定14篇论文入围现场宣讲环节,6篇论文入围海报展示环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朱春奎教授应邀发表主旨演讲,数位教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与顶级期刊编辑应邀担任分论坛点评嘉宾。
12月28日上午,本届论坛在科学楼421报告厅正式开幕。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青年副研究员马莹主持了开幕式。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陆一作开场致辞,向各位专家与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坚持在教育学核心关切之引领下,追求“学科交叉,范式融通;面向现实;服务未来”的教育研究;本论坛自创办至今,始终致力于为国内外高校的杰出青年学者与优秀博士生提供分享研究成果、深度交流合作的平台;希望本次论坛能够通过“学术共同体”的交流互鉴,激发广大青年学者的“学术内驱力”。
在主旨报告环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朱春奎进行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主旨演讲。朱春奎老师认为,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基于国内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实案例,朱春奎老师指出政府部门、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以及企业部门应实现深度协同合作,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强化人才精准供给,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分论坛1:教育扩张的社会效应】
第一场分论坛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孙迟瑶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驭焯分享了主题为《高等教育扩张的共同富裕效应识别——中介与遮掩效应的结构性变迁》的研究。他对高等教育扩张影响共同富裕的两条路径的结构变化与阶段特征进行阐述,并对其中结构性变迁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浙江大学的田云红报告主题为《基本公共教育投入何以影响共同富裕?——来自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验证据》。她通过研究对浙江省共同富裕水平的变化态势进行总结,并验证了教育公平正向调节基本公共教育投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等假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的胡涛文做了以《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如何影响夫妻生育行为?》为主题的报告。他对高质量高等教育机会对夫妇生育率的短期影响进行评估,并对此类影响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改善进行相关讨论。
《教育学报》编辑部主任、副编审李涛对三位同学的分享内容做出肯定,指出其选题新颖、结构清晰,契合现实热点话题。此外,李涛老师也从研究问题的复杂性、衡量指标的关联性、变量间的互动关系等角度对三位同学的分享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并指出实证研究需要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探讨与斟酌。
【分论坛2: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
第二场分论坛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熊亮州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卫卫分享的研究主题是《院士之路:高等教育经历何以影响成长周期——基于2000—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数据的分析》,探究院士高等教育经历和成长周期的样态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效应,为优化工程技术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建议。复旦大学的董子婧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家庭教育,其研究《中国一流大学拔尖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与特征》提出适用于中国优学家庭的教养方式观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出四种家庭教养类型及影响其类型分化的主要因素;南京大学的朱德玲分享了以《考试高手如何成为科研能手:“强基计划”学生认知范式进阶的形成机制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从对20名“强基计划”学生的深度访谈入手,提炼出学生认知范式进阶的动态过程与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从培育模式、评价方式与“自我主导力发展”方面为拔尖人才选育过程中的创新潜能激发提出建议;北京师范大学的杨菲分享了题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印度英才教育实践》的研究,从政策保障、早期识别与培养体系三方面系统梳理了印度英才儿童的选育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提供了国际经验。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编叶赋桂对四位作者的汇报做出点评,肯定其研究选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拓展了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的视角。此外,叶赋桂老师从核心概念的辨析与澄清、研究方法规范性提升以及研究问题的进一步聚焦等方面为四位作者提出宝贵建议。
【分论坛3:多元视角下的本科教育】
第三场分论坛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祁艳彤主持。北京大学的徐雅静分享的研究主题是《交叉还是融合?大类招生改革多元方案对生源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她对大类招生改革的多元方案及分类依据、招生制度对生源质量的影响等进行分析,阐述了不同方案大类招生对生源质量的影响差异与时间趋势。复旦大学的祁艳彤分享了题为《双一流大学理工科学困生何以学困:门槛课程和非认知特质》的主题研究。她从双一流大学中理工科学困生的实践难题出发,研究了门槛课程、非认知特征对于学困发生和动态发展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的姜淑杰做了以《论精英知识社会中的闲暇教育》为题的汇报,她对闲暇教育的含义流变、精英知识社会中闲暇教育之必要、基于闲暇理念的教育变革进行深入阐述。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大学教育科学》主编蒋家琼对三位同学的汇报作出点评,肯定了几份研究的问题意识明确、方法准确规范。此外,蒋家琼老师也进一步指出,几位同学后续可对研究结论和政策导向的不一致性思考、研究样本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综述的逻辑思路与概念界定、理论思辨写作的紧凑度等进行优化。
【分论坛4:变革中的学术生态】
第四场分论坛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沈玥彤主持。山东工商学院的于晓卉分享的研究题目为《高校学科交叉团队的“破圈”过程与发展路径——基于高水平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的多案例研究》,在圈层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多案例研究揭示高水平学科交叉团队的动态发展过程及三种“破圈”类型,提炼出不同学科属性影响下学科交叉团队的策略性发展路径与经验。南京大学的郭仕豪的研究《赋能抑或危机: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通过对955份研究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生成性人工智能的支持性与替代性使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机制,为调整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激活其对科研工作的赋能作用提供重要参考。浙江财经大学的谢静分享了以《学术界的流动与分层:大学教师学术地位的获得与规则》为主题的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起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地位获得过程的类型化分析框架,阐释不同类型获得过程中大学教师的差异化动机、行动空间、竞争行为与获得机制。华南师范大学的李伟民分享的研究题为《求同存异:欧洲职普融通的共同取向与多元实践》,通过对欧洲发达国家职普融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认识纠偏、课程建设、横纵衔接、终身取向四个方面为我国职普融通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编审曾伟对四位作者研究的选题新颖性、研究规范性以及理论方法的丰富多元性给予充分肯定,并从拓展案例选择的学科范畴、重新审视理论构建的逻辑性与严密性、重视概念界定与辨析等方面进一步为论文修改指明了方向。
在每一场分论坛的自由讨论环节,现场观众与论文作者和点评专家就相关研究开展踊跃讨论,共享研究心得,共同奉献了四场令人难忘的学术盛宴。
在28日—29日四场分论坛的精彩分享后,本届论坛于12月29日圆满落下帷幕。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高子博主持颁奖典礼与闭幕式。经过所内外专家的多轮评选,共有十位作者的佳作被评为第四届复旦大学教育研究国际博士生论坛“十佳论文”,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牛新春与青年副研究员马莹共同为获奖同学颁发证书。
最后,牛新春老师为本届论坛致闭幕辞。她首先对各位作者的踊跃投稿与精彩分享表示诚挚的谢意,并向广大有志于科研的青年学子提出两点期待:一方面,青年学者在治学过程中应以“回应研究问题”为目的与旨归,重视研究叙事的完整与生动;另一方面则应注重理论反思,在与前人研究及经典理论的对话与交锋中完善研究、升华观点。最后,牛老师向为本届论坛付出心血与努力的每一位老师与同学表示感谢。
第四届复旦大学教育研究国际博士生论坛圆满落幕。
第四届复旦大学教育研究国际博士生论坛获奖名单
十佳论文(排名不分先后) | ||
田云红 | 浙江大学 | 基本公共教育投入何以影响共同富裕? ——来自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经验证据 |
胡涛文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如何影响夫妻生育行为? |
董子婧 | 复旦大学 | 中国一流大学拔尖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与特征 |
朱德玲 | 南京大学 | 考试高手如何成为科研能手: “强基计划”学生认知范式进阶的形成机制研究 |
杨菲 | 北京师范大学 |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印度英才教育实践 |
徐雅静 | 北京大学 | 交叉还是融合: 大类招生多元方案对生源质量的影响 |
祁艳彤 | 复旦大学 | 双一流大学理工科学困生何以学困: 门槛课程和非认知特质 |
于晓卉 | 山东工商学院 | 高校学科交叉团队的“破圈”过程与发展路径 ——基于高水平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的多案例研究 |
郭仕豪 | 南京大学 | 赋能抑或危机: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
谢静 | 浙江财经大学 | 学术界的流动与分层:大学教师学术地位的获得与规则 |
文案:高子博,袁晨晖
图片: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