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 多元视角下的国际化学校研究

发布者:许诺 | 发布:2025-01-09 | 浏览:10


1228日晚,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成功举办了一场题为“多元视角下的国际化学校研究”的学术论坛,汇聚了来自海内外的近50位教育专家、从业者及博士生,与会专家学者们从政策演变、家庭选择、教师生态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国际化学校的现状与未来。论坛由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方士心老师主持。



香港教育大学的林聪老师以《在世界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的国际学校:世界比较与中国实践》为题,解析了国际学校这一世界性现象背后的复杂博弈。他提出,国际学校的办学是普适性的世界主义目标与特定国家目标不断调和的产物,并创新性地构建了“融合世界主义要素的国家主义”分析框架。

林聪老师运用此框架分析指出,不同社会中的国际学校会融合不同的世界性元素,以服务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聚焦中国,研究揭示了不同时期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要素在国际学校政策中的不同权重,体现了政府对国际学校期望与目标的变化,并总结了政策设计的延续与变革。研究还探讨了当前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图,为理解其未来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曦影老师关注到中国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其报告《“我是留学预备生”:中国中产阶层培育子女的全球军备竞赛》聚焦北京一所民办国际学校的留学预备生及其家庭。与以往研究侧重海外留学生不同,本研究着重考察他们的留学准备策略。

研究发现,中产家庭选择民办国际学校是学生个体能力、家庭经济资本和高考制度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的理性选择。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前提,而中考失利和户籍限制也使得部分家庭被动加入这一行列。研究更揭示了中产阶层内部的差异性:高知父母虽经济资本不够强,却怀揣理想的世界主义,支持子女追随兴趣;另一类父母则在市场经济中积累财富,文化资本相对薄弱,信奉务实的世界主义,在经济压力下,其子女也感受到“富不过三代”的压力。在全球教育的赛道上,即使有家庭经济的支撑,这些留学预备生仍需通过自我规划和努力,方能达到文化上的游刃有余。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覃云云老师将视角投向快速发展的中国国际化学校中的教师群体。其题为《中国国际化学校教师的生活世界:跨文化身份、不稳定特权与复原力资本》的研究,旨在深入理解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李梅老师认为本次论坛的研究展现了对国际化学校议题的深刻洞察和多元理解,研究方法扎实,为理解这一复杂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特别指出,研究需要重视本土情境和时间维度,并强调了中国国际学校的独特性以及中产阶层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家庭决策的重要性。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马莹老师认为当前对中国国际化学校的研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兴阶段,本次论坛的研究从不同视角展现了该领域的丰富性,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复杂性。她特别指出,研究对于理解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以及探索国际教育的多元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未来应进一步关注教育过程本身和教师群体的作用。



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者积极提问,就各自关心的问题与报告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使交流环节充满启发。



©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成都的云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